碳知识库

专家视角 | 当前农业碳汇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和完善建议

发布时间:2023-03-15 阅读量:920

来源:《环境保护》杂志  2023年第3期


1.png

【摘要】挖掘农业碳汇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农业自身实现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从农业碳汇的概念、特点切入,重点阐述了碳票、农产品碳标签、农业碳汇交易、农业碳汇信贷、农业碳汇投融资、政府补偿、农业碳汇保险等价值实现载体和模式。当前,仍然存在对农业碳汇认知不足、农业碳汇核算难、交易机制和模式不完善及市场化产品欠缺的问题。未来要建立统一的农业碳汇评价体系和科学核算方法、健全农业碳汇市场交易机制、建立农业碳汇补偿基金,不断打通和拓宽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


【关键词】农业碳汇;碳标签;价值实现;模式


【作者】

金书秦: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通讯作者

马如霞: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本文刊载于《环境保护》杂志2023年第3期


工业化、城镇化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各国纷纷加入减排及环境保护的阵营中,共同签署《京都协议书》《巴黎协定》等公约。作为碳排放大国,中国积极履行减排义务并提出了全面的应对措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态度,还为中国减排、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提供了目标指引。农业既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更是巨大的碳汇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既是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研发应用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探索建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要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促进生态产品价值提升,推动构建生态文明新范式,助力我国早日全面实现绿色转型。农业碳汇不仅能够直接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参与市场交易、增加生态产品的经济收益,发展农业碳汇是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农业碳汇功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关键是要完善农业碳汇价值实现机制,让农业产生的生态红利转化为农民收入和农业产值。


农业碳汇概念辨析


《京都议定书》提到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国外学者关于农业碳汇尚未有专门定论,多针对土壤及森林的碳汇量及影响因素开展研究。国内学者指出,农业碳汇是指通过改善农业管理、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育种技术创新、植树造林等途径,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12-13]。本文所探讨的农业是包含“农、林、牧、渔”的广义概念。基于此,笔者将农业碳汇定义为通过种植作物、植树造林、农田管理、生态保护以及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等措施,固定和吸收大气及水体中的二氧化碳,直接或者间接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活动。其本质是利用农业本身具备的碳汇属性,在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将碳固定在动植物及土壤中。农业碳汇的测算方法可根据研究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森林碳汇的测算方法,此类研究多采用生物量及衍生方法、模型模拟法以及遥感影像进行估算[14];二是土壤碳汇测算方法,多数研究采用测量和建模的方法测算土壤碳含量[15];三是农业净碳汇测算方法,现有研究多是将农作物生长过程及农田产生的碳汇减去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碳源进行测算[16]


农业碳汇具有外部性、稀缺性、难以量化的特性。外部性是农业产业的显著特征,碳汇是其表现之一。农业生产在获得农产品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温室效应意义重大。即使我国已经进行了诸多探索,但是农业碳汇市场化路径尚不够畅通,外部性问题依然存在。农业碳汇稀缺性一方面是相对碳排放而言的,即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活动造成的碳排放是巨大的,而具有碳汇功能的农业以及农业产生的碳汇是稀缺的;另一方面表现为,并不是所有的作物固碳都能被认定为碳汇,只有相对于基线情形下增加的额外固碳量才能被认定。此外,农业碳汇是难以测量的。不同地区、作物、树种甚至不同品种的碳汇量是不同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另外,农业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碳排放,如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的使用等,因此如何测算净碳汇也是一个难点。


农业碳汇价值实现的有效探索


我国对于农业碳汇已经进行了诸多探索,一些地方形成了以碳票及农产品碳标签为基础的碳汇交易及农业碳汇投融资活动。为了保障农业碳汇价值实现,一些地方还开展了碳汇补偿和碳汇保险等探索。


碳票



碳票是农业减排固碳量收益权的证明,具体来说是指碳汇项目经第三方机构、专家审查以及相关部门核验确定减排量或固碳量后,得到的凭证。个人或公司凭此证明可参与碳汇市场,如碳汇买卖、抵押、投融资等活动。目前,碳票已经成为各地探索碳汇流通融资的重要载体。例如,赤水市晟丰农业集团以贵州省赤水市发布的竹林碳票—“赤水丹青碳票”为质押物,成功获得了赤水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授信2000万元。碳汇市场已经发行了林业碳票(森林碳票)、竹林碳票和农业碳票三种类型的碳票。随着人们对生态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各地对于碳汇价值实现的探索不断发展,不同品类的碳票将更加丰富(见表1)

2.png


农产品碳标签


农产品碳标签是指将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量或固碳量,以标签的形式展现出来[18]。相比于碳票主要与种植面积相关联的特性,农产品碳标签是依附于农产品、更能体现种植者在减排固碳方面个体差异的标识物。农户可以通过三条途径实现碳汇价值:一是农户通过出售贴有碳标签(类似于有机产品、绿色食品等标识)的农产品获得高出市场平均价格的溢价;二是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碳标签精准地找到低碳生产的主体,对其发放绿色信贷,降低农户的资金成本[18];三是以区域为单元,将附着在农产品上的减排固碳量集中打包成为碳资产,通过碳交易实现收益[19]。据报道,2021年,贴有碳标签的“天目水果笋”进入市场;2022年,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团队帮助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开展水稻碳标签体系建设,并促成其签约碳交易项目。


农业碳汇交易


农业碳汇交易包括现货交易及远期交易。农业碳汇现货交易是指各碳汇项目减排固碳量经由第三方机构评审合格后,在已经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的碳交易所竞拍交易或由各地政府搭建平台交易,各排放企业买家出资购买的过程。农业碳汇远期交易是指在碳汇项目注册备案后,项目主与各排放企业买家签订订购协议,卖家预付定金,在获得国家主管部门签发的减排固碳量后根据当年碳汇市场价格再进行实际交易的过程。农业碳汇远期交易不仅能促使碳汇买卖双方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还能保障农户长期的合理收入,减少农户风险。目前,在政府的推动下,各地纷纷推出农业碳汇交易首单。如2022年5月,厦门市产权交易中心达成全国首单农业碳汇交易,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和白交祠村卖出了全国首笔茶业碳汇,交易量为3357t。2022年7月,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龙山镇向福建环融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卖出了9000亩(合600hm2)农田产生的碳汇,双方承诺碳汇及碳汇收益分别用于助力碳中和及乡村振兴事业。2022国际竹业品牌博览会购买了四川省长宁县国有林场产生的竹林碳汇以抵消大会的碳排放。


农业碳汇信贷


农业碳汇信贷是指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即借款人以官方机构评估的预期碳汇价值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在众多产品中属林业碳汇贷款在碳汇金融产品中最为常见。全国首单碳汇贷款是兴业银行南平分行向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国有林场发放的2000万元林业碳汇质押贷款。此外,还有渔业碳汇贷。在福州(连江)碳汇交易服务平台的引导下,福建恒捷实业有限公司购买了福建亿达食品有限公司的1000t海洋渔业碳汇,并以购买的海洋渔业碳汇收益权作为质押,在兴业银行福州连江支行获得“海洋碳汇贷”。农户以碳汇的延期收益权为质押物获得资金,不仅可以拓展碳汇项目融资渠道,还创新了碳汇生态价值转为经济价值的具体方式。


农业碳汇投融资


目前,农业碳汇投融资有碳汇入股、碳汇债券两种方式。其中,碳汇入股已形成了两种模式。一是“农户+农业碳汇+农业企业”模式,农民以碳汇入股当地农业企业,享受股东分红。例如,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经由雷山县人民法院组织,2022年7月黄里村的15个脱贫监测户以“176.7亩(合11.78hm2)森林产生的林业碳汇”入股了当地玖香茶叶加工厂。2023年1月,这些林农共获得12000元的分红。二是“运营平台+合作社+农户”模式。例如,湖州市安吉县农户将竹林资源经营权流转到专业合作社,然后再由安吉两山生态资源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全程代理服务,推动竹林碳汇参与市场交易。这些由农业企业或合作社带头引领小农户的模式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解决小规模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然而,这一模式对农业企业或合作社要求较高,不仅要求管理者有较强的个人能力,还要求合作社及农业企业有良好的管理制度,避免存在权责分配不对等以及利益分配不平衡等常见问题。


碳汇债券是指“银行+债券+客户”模式。银行发行一定利率的债券,募集资金用于人工造林等农业碳汇项目,助力提升我国碳汇量,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碳汇债券具有安全性高、风险低的特点,是政府拓展农业碳汇价值实现路径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碳汇债券仅有森林碳汇债券。2022年9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行了我国第一单森林碳汇的碳中和债券,所募集的36亿元将全部用于支持造林及再造林等森林碳汇项目。


政府补偿


政府补偿是指政府为减少市场失灵而对农业碳汇采取的财政补贴措施。众所周知,农业碳汇具有外部性的特点,而政府的管制与引导是减少外部性的必要手段之一。2022年6月,四川省率先推出了农业碳汇补偿方案,即《四川省林草碳汇发展推进方案(2022—2025年)》。该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政府扶持措施,对于林草碳汇项目通过国际国内碳信用市场主管机构注册的试点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50万—100万元奖励。该政策的出台一方面开创了政府直接补偿农业碳汇的先河,另一方面激发了大众参与减排固碳的积极性。


农业碳汇保险


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面临着火灾、虫灾、冻灾等隐患,农业碳汇需要得到风险保障。农业碳汇保险是指农户或公司等投保组织根据保险合同为保障农业碳汇预期收益向保险人支付保费,保险人对达到一定程度的农业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造成的农业碳汇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目前,农业碳汇保险有茶园碳汇保险、农田碳汇保险、林业碳汇保险以及竹林碳汇价格指数保险。就茶园碳汇保险及农田碳汇保险而言,中国人寿财险福建省分公司承保了福建省福鼎市全市30万亩(合2万hm2)生态茶园、宜种植被及其种植区域农田,包含了木本、草本、禾本和藤本农作物及其种植区域农田所产生的年碳汇增汇量,保险金额达300万元,年保费为24万元,开出了农业碳汇保险首单。


农业碳汇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挖掘农业碳汇潜力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政府也出台了各种提升碳汇增量的文件与措施。然而相对于碳减排来说,大众对于碳汇的认识仍然不足,公众参与度不够。对碳汇感兴趣但不知道如何参与碳汇市场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体现出我国农业碳汇价值实现存在宣传力度不足、路径不明朗的问题。


农业碳汇核算难,碳汇方法学不完善。广义农业涵盖农、林、牧、渔四大产业,各产业还细分各种作物。目前,国内林草业碳汇核算体系较为完善,而其他产业碳汇系数难以把握。在狭义的农业碳汇中,仅有茶园碳汇得到较广泛的认可。主要原因在于农业不同于林业,在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农业机械使用率高,秸秆回收环节碳排放量大,因此难以精准计算农业净碳汇。此外,各地为探索碳汇市场化路径出台了适用于地方的碳汇核算体系及方法学,如何将地方标准与全国统一的核算体系相结合以适应全国市场仍是一个难题。


农业碳汇交易机制不完善,市场活力不足。一方面,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关系仍需继续探索。目前,竹林业已经成功推出“农户+农业碳汇+农业企业”“运营平台+合作社+农户”“国乡合作”等模式。而其他产业小农户参与碳汇市场的现象较为少见,尤其是种植业小农户,仅成功交易了茶园碳汇,如何使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小农户与碳汇市场建立联系,也需各地区进一步探索。另一方面,碳汇市场活力不足。碳汇交易仍以政府主导为主,碳票及农产品碳标签应用产品较少,市场参与程度低。参与主体也多以履约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主,其他没有减排任务的企业参与意愿不强。


可交易的农业碳汇产品品种不多。目前,虽已探索出碳汇债券、碳汇贷款、碳汇保险等金融产品,但仍然难以满足大众需求。一方面表现在市场范围上。目前,金融产品主要体现在林草业碳汇、渔业碳汇上,种植业碳汇产品仍然缺乏。另一方面体现在产品数量上。部分地区虽已设立了一些碳汇金融产品试点,然而在全国范围内这些试点地区仍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经济强省或农业大省,如福建、山东、江苏等。


促进农业碳汇价值实现的路径及建议


加大对农业碳汇的重视力度。当前,农业碳汇日益被人们重视,意味着开拓农业碳汇价值实现路径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在发展理念上,要继续强化政府在农业碳汇市场化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交易途径、加大对农业碳汇产品价值的宣传工作。为激发市场活力,可通过加强财政支持、补贴减免等形式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的企业及小农户加入农业碳汇市场。


建立统一的农业碳汇评价体系及科学核算方法。完善的核算体系为固碳量等碳汇核算工作提供方法遵循,对于拓展农业碳汇市场规模、提升各地区小农户的参与度具有重要意义。开发不同地区农业碳汇项目核算方法学,完善种植业碳汇核算方法学,建立适用于不同作物的碳汇核算方法学,确定不同作物的基线情形、额外增汇量、碳汇计量方法和监测程序,是各地区今后发展农业碳汇工作的重点。


健全农业碳汇市场交易机制,创新农业碳汇产品。创新新型经营主体、企业与小农户的衔接路径,鼓励更多的小农户参与到减排固碳工作中来。积极创新交易模式,在推广碳票及农产品碳标签的基础上探索碳汇储蓄、碳汇期货、碳汇信用贷款等新型碳汇金融产品。扩大农业碳汇交易、农业碳汇市场化产品试点范围,大胆探索农业碳汇市场化路径。


建立农业碳汇补偿基金,完善相关保障机制。一是完善农业碳汇法律机制,为农业碳汇价值实现提供坚实的保障。二是继续扩大农业碳汇补偿基金融资渠道,继续推广“碳汇收益权+贷款”模式,拓展融资来源,增加农业碳汇项目试点。三是创新农业碳汇保险产品。继续探索农田碳汇、农产品碳汇等其他农业碳汇保险产品,满足碳汇市场需求。





转载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Q7fI8S6hhd0dfBG-TGpCVQ